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查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4-22 00:00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大小:

   

 凝聚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速度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强调要“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制度”,而且从制度建设和创新上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举措。这一重大决策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突出亮点。产业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活动安排,组成由工商联牵头,农工部、农业局、经贸局、乡企局任成员的调研组,专门就如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工业、三产、生态环保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旬阳农业实现了四次大步飞越,从1978年到1984年,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出了农民修田造地、对土地实施长效经营的热情,农民依靠土地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87年到1994年,以玉米水稻“两杂”种子为重点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刷新历史记录,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自“七五”开始,县委、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产业建设,稳步建设四个“十万亩”产业基地,2008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个“一号文件”,国家实施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财政投资重点转向农村。“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出台,结束了千年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民种地实现零税赋。2008年,全县农业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9元,较1978的5205万元和不足200元有大幅巨增;工业在70年代就以大办乡镇企业、拥有10多个“五小”工业而闻名。“九五”期内,全县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2440万元增加到79888万元,年均增长37%。“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贯彻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实现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急剧变化,主导产业开始形成,2004年全县工农总产值29.1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发展到2008年全县工农总产值64.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三产主要包括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止2008年底,全县已发展到10450家,初步形成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配套的商贸流通体系。

从数据看,2004年全县工农总产值29.1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36亿元,占工农总产值的73.2%,一、二、三产比例为22.9:35.6:41.5;发展到2008年全县工农总产值64.4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占工农总产值的76.55%,一、二、三产比例为21.7:43.2:35.1。由此可以看出,我县产业发展现状呈现一产稳步增长、二产主导地位突出、三产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1、具有极佳的发展战略支撑。年初,县委、县政府将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差别、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下发了《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对各产业发展布局提出了科学可行、符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的指导意见,为我们深入开展经济建设,加快产业升级,奋力推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不断提高城乡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人文化水平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战略支撑。

    2、具有推进实施的坚实基础。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逐渐清晰成熟,找准了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三创”精神为支撑,形成了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五化”进程、建设现代河源文明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子。以此思路为指引,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思想更加解放,创业积极性更加高涨,取得了丰厚的积累,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农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配套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推进实施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充沛的创业动力支持。

  3、具有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从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六大以来,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任务,因此实施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是符合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具有广阔的宏观政策支持空间。从经济活动政策层面看,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十大振兴规划,扩大内需,保持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城乡商流服务、工业投资的规模和力度将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为实施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4、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326210万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8%;财政总收入43460万元,占全市财政总入的32.63%;服务业和工业增加值均在全市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1元占全省83个县的40位,占全市第二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298元占全省83个县的第44位,占全市第二位。从总体看来,全市九县一区,除了汉滨区,我县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之首,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位中我县排名33名,比上年进8位,在安康十县区排名中仅次于汉滨区。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4810万元,增长14.6%;财政总收入达到639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10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达102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9元。

5、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县继续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全力抓好“双五、双百”企业的达产达效,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达到493504万元,同比增长26.7%,工业增加值14392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5.5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43456万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近50%。完成工业增加值115320万元,按可比价增长25.4%,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80.13%,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8.5%。以烟草食品、魔芋、油桐加工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旬阳烟厂2008年产值突破6亿元,达到67247万元,同比增长23.0%;健兴魔芋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产值5568万元,同比增长171%;明文油厂完成产值2490万元,同比增长47%。

6、新型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县辖14个建制镇,18个社区居委会,2008年总人口453174人,其中常住人口428324人,乡村人口378177人,由于08年新增8个社区,城镇人口增加了12299人,达到126388人,城镇化水平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达到27.89%。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完善了城镇规划体系,加强了城镇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完成了菜湾新区建设、商贸街改造、祝尔慷广场、康华园及党家坝小区建设,县城区面积拓展到9平方公里;以县城为龙头,中心城镇为重点,集商贸、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农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正在形成。

7、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我县农业用大约53万亩的实有耕地养活了40万的农业人口,并使粮食产量达到和保持在1015万吨/年,油料产量0.61万吨/年,蔬菜产量57万吨/年,肉类产量1.32.4万吨/年,农副土特产品发展到历史最好水平,基本做到了自给有余、部分输出。形成了畜牧、烤烟、蚕桑、魔芋、黄姜、林果等主导产业,已建成烤烟、蚕桑、畜牧产业基地, 实现了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的双突破,进入全省“畜牧基地县”。2008年,我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达到151126万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农业产值76211万元,同比增长37.6 %;畜牧业产值60075万元,同比增长64.5%;林业产值7764万元,同比增长10.7%。畜牧业快速发展。08年末,出栏猪29.85万头、羊14.26万只、家禽124.13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7.54万头,猪存栏29.85万头,羊存栏17.67万只。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农民收入的基础仍不牢固。从数据上看,200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45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元的3.35倍;2007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8061元,是农民人均纯入2298元的3.5倍;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022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819元的3.63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有继续拉大之势。

2、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几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外,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园区质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3、农村二元体制没有打破。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养人不留人,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老人,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

4、流通体制不健全。当产业达到基地化时,有大量的农副产品聚集在广大农民的手中,如何使农民手中的产品变为商品。是值得考虑的问题。08年,羊山种植了大量萝卜,通过市场调研,萝卜的口感、味道胜过太白种植的萝卜,为什么太白人种植萝卜能赚钱,农民乐于种;而羊山种植的萝卜买不出去,农民赚不到钱,这是什么原因?就是流通体制不健全和品牌效应的问题。温州人生产一件衣服可以组成一个团队,生产扭扣、布料加工等分工明确;销售也组成一个团队,因为商品出售了大家都赚钱。

5、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反哺农业的能力有限。一是我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群体规模还很小,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还不高,多数企业还处于卖原料、初级加工阶段,管理粗放,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二是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脆弱。矿产加工在县域工业中占据50%以上的份额,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就是矿产业,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矿产企业处于亏损,铅锌采掘企业大部分停产,下游深加工企业面临原料危机,今年的工业形势仍然不很乐观;三是企业分布自由分散。多数企业是自由择地,随遇而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生产。

    6、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落实和实施规划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园区配套的软硬件建设还不能满足企业入园需要。

7、商贸服务业发展极不均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商贸服务业的繁荣中心仍然聚集在县城和乡镇集镇,边远农村商品流通和生活服务设施仍很不便,垃圾商品和低下的服务损害了广大农村市场,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8、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人才、缺创新、缺教育的“三缺”问题。调研中发现,我县8家有一定规模的酒店企业内部几乎没有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高层、中层管理人才及公关、文秘人才也很缺,导致企业经营上缺乏创新、缺乏远见,教育培训跟不上、团队意识差,很多员工对工作和生活无奈、无聊、无望、迷茫。小企业就更不用说,人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分析原因,主要是理念和资金问题。 

9、企业经营上存在无特色、无品牌的“两无”现象。餐饮、娱乐、服务业本身就应该创出自身的特色和品牌,而现实中就是缺少品牌和特色。《真草堂》、《老鸭汤》、《老马家羊肉泡》等因为有特色,所以效益好。分析原因,主要是经营者缺乏对消费市场的研究。

10、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凸现。一是在户籍管理上,“人户分离”现象突出,进城的人不能方便地转户口,阻碍城镇人口有效集聚;二是在农村土地、房产、林扒的流转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呈现家庭化,缺乏规模经营,使政府无法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组织起与农村每家每户、分业不同的规模交易。更何况旬阳户均耕地只有0.33公顷(全国0.41公顷/户均耕地),况且大多数为坡地,土地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制约了城乡优势要素的互动;三是在新型社区建设中,大量的土地征用问题、土地等集体资产处置问题,现行的一户一宅以及只有村民才能使用本村宅基地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原则问题,也对中心城区的建设,小城镇、中心村的人口集聚带来阻力;四是在农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上,一部分农民的就业技能低、就业难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还不强,劳动力集聚能力还不高。

四、对策及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布局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县气候的多变性、地的复杂性当把“工业园区化、人口城镇化、农村产业化、环境生态化”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布局的重要思路。重点解决“三农”问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白永秀教授说:“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农民,农民的关键是收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就业,就业的关键是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办企业。

    1、强力落实和完善《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根据行业“七产业布局”和空间“两园三线”的布局,按照城镇板块以新型工业为主体的定位,一是要抓好工业产业发展次序。在近期(2009年-2012年)重点发展可持续的烟草加工、矿产深加工工业、电力能源工业、水泥建材工业等资源型产业;远期(2013年-2020年)重点发展生物医药、食品轻纺、机械工业等原料大多为可再生资源、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最终完成旬阳县从资源型到非资源型经济结构的转型。二是优先抓好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和吕河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省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边申报边规划建设,以“三镇一体化”为载体,加快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和吕河工业园区水、电、路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在2012年前建成。加强园内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预留产业链条延伸空间,建设样板园区,带动工业小区建设,使城市骨架大范围拓展延伸,三镇农村人口大幅降低,进一步提高县城区域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12万人以上。三是以“三线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建设。处于北线工业小区的公馆乡、红军乡和小河镇要着重发展汞锑矿业及深加工工业;处于中线工业小区的甘溪、白柳、城关、构元、关口、蜀河、庙坪等乡镇要着重发展铅锌矿业及深加工工业;处于南线工业小区的神河、金寨、赤岩等乡镇要着重发展铁矿、钡盐加工工业。通过主攻工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力争在2015年前至少建成一个规范标准的乡镇工业小区,加快乡镇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四是抓紧制定入园标准和扶持政策。要组织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高、能产生实实在在效果的园区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循环经济圈,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2、以“工业200亿”工程为抓手,大上工业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建设陕西重要的材料基地、电力能源基地、绿色烟草基地和生物加工基地为重点,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围绕壮大五大支柱工业,强力实施30个建成后可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工业200亿”工程。以“双五”工程为抓手,以“双百”企业为龙头,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按照做强烟草食品工业,大上电力能源工业,壮大水泥建材工业,扶优生物制品工业,做精矿产加工工业、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工业群体,为加快工业率先突破提供坚强的支撑。通过一批龙头企业的兴起,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工业的拉动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化转移,形成一个以企业为纽带,以乡镇为接点,以农村为“原料车间”的工业包容圈,使工业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3、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壮大基地规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起来。按照“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围绕“高山林药芋(魔芋)、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发展100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发展1000户出栏百头以上、10000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动,通过三到五年努力,使畜牧产值翻三番、达到15个亿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4、突出典型引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我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菜、桑、果)循环农业为主,中山以烤烟为主,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十二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5、积极探索研究,推广符合旬阳实际的配套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170个强村、魔芋30个村、狮头柑9个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实施任务、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到乡镇到村,规划到地块,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以畜禽养殖为强村带动,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6、加大产业投入,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公共资源要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货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稳产、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7、突出“双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实施“万户培训工程”,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其次要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在产业建设一线提拔。出实招,求实效,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8、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繁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以上,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从而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到70%、农民年劳务收入达到2500元目标。建议县委、政府继续将劳务输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作为考核乡镇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县乡合力促劳务发展。

    9、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认真组织实施《旬阳县商贸服务业突破发展实施方案》,一是以白柳、城关、吕河三个乡镇一体化建设为载体,加快“2345”工程建设进程。全面推进餐饮住宿业的提档升级,大幅提高接待能力。以美华大酒店、河源酒店、金世纪酒店、华声大酒店、滨江大酒店为重点,加快扩能改造,提升服务档次,提高管理水平,到2012年,使城区宾馆饭店达二星级5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2家,5星级宾馆饭店1家,新增标准间1000间,一次接待能力达3000人以上。加快休闲餐饮服务业建设,以青泥、郭家湾为重点,发展农家乐500家,丰富服务载体,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商贸市场。以蜀河、赵湾、甘溪、公馆、神河、双河、赤岩、吕河、关口、棕溪等10个区位优势明显乡镇为载体,建设10个中心集镇商业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抓手,到2012年建成500个农资店,1000个农家店,基本涵盖全县所有乡镇,实现村村有一店的目标,为乡村提供优质价廉的种子供应、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和日用工业品服务。三是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建设白柳、城关、构元三个中心物流集散基地,配套建设2个以上的大型物流仓储设施,建立小河、蜀河、吕河三个区域物流集散中心,辐射其他乡镇,打造的商流通道,形成一个快捷高效、县乡一体的物流配送体系。

10、必须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目前,重点要加强“六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城乡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强化带动效应,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等。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城乡交通、电力、邮电通讯、供水供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六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主要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流动。

                                              旬阳县工商联:欧阳和  王宝雪  潘杰